加密基金凛冬求生:风投反思与Web3价值投资新机
加密基金凛冬将至?一场关于生存与进化的风投反思
旧秩序的崩塌:VC的“空手套白狼”游戏宣告终结
最近加密圈子不太平,几个过去风光无限的基金要么偃旗息鼓,专注二级市场那点蝇头小利,要么干脆直接关门大吉,卷铺盖走人。更有甚者,那些曾经在币圈呼风唤雨的投资大佬,也开始各奔东西——有的跑去追逐AI的风口,试图复制当年的暴富神话;有的则直接退休,享受靠着炒MEME币积累的财富。这种种迹象绝非偶然,而是加密行业底层逻辑正在经历一场剧烈的洗牌。
别跟我扯什么“加密寒冬”,这根本不是简单的市场周期波动,而是一场深刻的结构性变革。过去那种靠着信息不对称,玩弄短期炒作,VC割韭菜的模式,已经走到了尽头。毫不客气地说,许多Web3风投机构,仍然沉浸在过去的幻梦里,根本没意识到游戏规则已经变了。
“币圈一天,人间一年”?短视主义的恶果
那些动辄就给创业者灌输“适应能力”鸡汤的风投们,现在是不是该反思一下自己了?过去的加密风投,说白了就是一场“空手套白狼”的游戏。他们热衷于投资那些距离代币发行只有一年左右的项目,最好还能跟头部交易所搭上关系,提前拿到内部消息。某些基金甚至把“管理团队来自顶级交易所”作为募资的卖点,声称能提前预测哪些项目能上币。现在谁还信这套说辞,谁就是冤大头。
更离谱的是,他们通过SAFT协议低价购入代币,摇身一变成了“顾问”,然后坐等项目方发币后,第一时间抛售给散户。当时的锁仓机制宽松得简直令人发指,哪像现在动不动就“一年锁仓+三年线性释放”?在牛市的疯狂氛围下,散户们对VC们包装的“优质”项目,永远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。
这种模式助长了太多不良行为。首先,很多VC募集的基金期限只有五年,要知道,传统的Web2基金的期限一般都是十年。这种短视的结构,注定无法支持那些真正需要时间沉淀的项目。一个需要十年才能开花结果的项目,你让一个五年期的基金怎么去支持?另一方面,拿了这种短线资金的创业者,也被迫在有限的时间内加速实现流动性,结果就是产品还没经过市场验证,就急于发币圈钱。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,最终伤害的是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。庆幸的是,这种畸形的模式正在加速消亡。
告别“野蛮生长”,迎接价值投资的黎明
长期主义的胜利:时间是优秀项目的试金石
未来的加密行业,需要的不再是短视的投机者,而是真正有耐心、有远见的建设者。一个成熟的市场,必然会更加注重长期价值的积累。这意味着更长的锁定期、更严格的监管、以及更加注重基本面的价值投资。
看看现在的交易所,动不动就是“一年锁仓+两到三年线性释放”的新标准,这已经成为行业共识。过去那种靠着概念炒作,就能一夜暴富的时代已经过去了。未来的项目,必须拿出真材实料,靠着真实的收入、深厚的护城河、以及可持续的盈利模式,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。
从“讲故事”到“做实事”:基本面才是王道
现在那些只会“讲故事”的项目,已经越来越难忽悠到投资人了。散户们也变得越来越聪明,不再轻易相信那些华而不实的宣传。他们开始关注项目的实际应用场景、用户数据、以及团队的执行力。这意味着,未来的项目必须更加注重产品的打磨,解决实际问题,创造真正的价值。
那些只想着靠着发币圈钱的项目,注定会被市场淘汰。只有那些真正关注用户需求,不断提升产品质量,建立起可持续商业模式的项目,才能赢得市场的认可。
IPO不再是梦:多元化退出路径的曙光
除了代币发行,加密公司也开始探索其他的退出路径。加密公司IPO的可行性正在逐渐提升,越来越多的并购案例开始涌现。这些新的退出渠道,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,也降低了对代币发行的依赖。
想想看,如果一家加密公司能够通过IPO成功上市,或者被一家传统的金融机构收购,那将是对整个行业的巨大推动。这意味着,加密行业正在逐渐被主流社会所接受,也意味着加密资产的价值正在得到更广泛的认可。
谁将成为新时代的弄潮儿?
全周期投资者的黄金时代:从种子轮到IPO的通关秘籍
这种转变,对很多基金来说,意味着巨大的机遇。那些能够支持项目从种子轮到IPO全周期的综合型机构,将会在未来的加密市场中占据绝对的优势。说实话,现在能够领投A轮及以上融资的加密基金,掰着手指头都能数得过来,绝对不超过十家。
更关键的是,具备指导项目进行IPO能力的机构,更是凤毛麟角。有多少基金真正重视(并且执行)正规的公司治理?有多少基金熟悉路演流程和投资者关系?恐怕屈指可数。但对于那些一直坚持高标准、系统化运作的基金来说,现在绝对是投资的魔法时刻。他们拥有了在蓝海市场中驰骋的绝佳机会。
早期投资人的自我革新:不再是“甩手掌柜”
早期投资人的角色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。过去,种子轮投资者只需要帮助项目方做做社区建设,抢占一下用户心智,就能在产品成型之前套现离场。但现在,他们必须更加深度地参与到产品的市场匹配、用户调研等基础工作中,而不能再只是催促项目方尽快发币变现。
那种“投完就跑”的时代已经过去了。未来的早期投资者,必须成为创业团队真正的伙伴,帮助他们一起打磨产品,寻找市场机会,建立起可持续的商业模式。
a16z的先见之明:回归商业的本质
值得一提的是,2023年a16z crypto的总法律顾问Miles Jennings就曾公开呼吁“先找PMF再发币”。当时这种观点甚至还引发了一些争议,很多人认为这会扼杀加密行业的创新。
现在看来,Miles Jennings的观点是多么的具有前瞻性。随着行业对基本面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,加密行业正在逐渐回归商业的本质。这意味着,未来的加密项目,必须更加注重产品的实用性、用户体验、以及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。而那些只想着靠着发币圈钱的项目,注定会被市场所抛弃。当然,目前关于“微规模发币”的试验也值得关注,这种模式让团队仅募集必要的开发资金,其可行性还有待观察。
别了,加密“幼稚园”,拥抱成熟的未来
成熟的代价与机遇:技术走向主流的必经之路
加密行业的成熟绝非坏事,甚至可以说是技术走向主流应用的必经之路。虽然告别了暴富神话,告别了野蛮生长,但同时也意味着更加规范的市场,更加理性的投资者,以及更加可持续的发展模式。
现在正在建设的项目,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实在,更加聚焦于解决真实的问题,也更有可能创造持久的价值。那些真正有技术实力、有商业洞察力的团队,将会在这场变革中脱颖而出。而那些只想着靠着炒作概念、割韭菜的项目,注定会被历史所淘汰。
风投的“成人礼”:是选择进化,还是被时代抛弃?
对风投机构而言,这既是挑战,也是机遇。那些能够及时调整策略,适应长周期投资,专注基本面而非炒作,提供真正增值服务的机构,将会蓬勃发展。而那些固守陈旧套路,依然沉迷于“空手套白狼”游戏的玩家,终将被那些拥抱新范式、支持长期建设的创业者们所抛弃。
加密行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。这场变革需要更加成熟的投资者,更加理性的创业者,以及更加健康的生态系统。问题在于:风投们,你们准备好同步成长了吗? 那些不愿面对现实,不愿改变自己的风投机构,最终只能成为历史的尘埃。而那些能够拥抱变化,积极适应新环境的风投机构,才能在未来的加密世界中,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。
相关文章
发表评论